“大語文時代”悄然到來,學好閱讀是學好語文的關鍵
時間:2019-09-19 14:32:00 瀏覽次數:
新高考改革背景下,隨著“大語文”概念的提出,語文學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。從幼升小一直到高考,都在極力地鼓勵學生增加各學科知識的寬度和廣度。而所有考試科目也是對語文學科的持續考查,如卷面閱讀量大幅提高,閱讀理解水平直接影響做題速度等。這都要求學生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,提高“快”與“準”的閱讀能力。
在此背景下,家長們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?又如何通過孩子廣泛的閱讀,從中幫助孩子建立學科興趣方向?
隨著時代的發展,語文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。2018年,教育部辦公廳印發《關于2018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》,要求從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,全國中小學指定年級語文、歷史等學科要使用統一部編教材?!锻ㄖ芬怀?,業內皆慌,“大語文時代”不再是概念,它已悄然來臨。如何應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語文學習?什么是“大語文時代”?我們一起探討。
一個概念:
什么是“大語文時代”?
《通知》一出,讓業內震驚:“大語文時代”已悄然來臨!那什么是“大語文時代”呢?這一概念是由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,北京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獲獎作家曹文軒提出。
傳統意義上的語文,主要指的是拼音與識字、組詞與造句、現代文閱讀和作文,以語言學習和應試為主要目標,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語文課本。“大語文”,則是用更大的格局和眼光看待語文學習,將語文的學習對象從語言拓展到文學、文化、藝術、歷史等更廣闊的空間,包括了語言文字認知、文學常識、傳統文化素養、閱讀理解能力、表達能力、寫作能力等綜合素質??v橫上下五千年,古今中外,包羅萬象,內涵極其豐富,極大地拓展學員的視野,豐厚文化積累!
相信不少家長都注意到了,這幾年全國各地的語文試卷都著在強調回歸傳統文化和母語特色,強調對學生精神素養的考查。“大語文”跟之前相比更注重語文素養的培養,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相結合的一種體現。提倡從中國傳統文化寶藏中汲取精華,弘揚千百年來祖先留下的品德精神,培養每一個孩子的文史哲藝綜合素養。這除了考查孩子的學校隨堂學習能力,對課外的延伸閱讀也有了量和質的要求。
兩個疑問
疑問一:“大語文時代”讓語文學習更難了嗎?
2018年,中國青年報采訪了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、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。溫儒敏談到“未來的高考語文”時說,將來卷面閱讀可能增加到1萬字。他談到高考閱讀題的變化趨勢時說:“那種思辨性,那么復雜,那種擴展,就是你想不到的,對女生特別不利!”溫儒敏還透露,“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%的人做不完。”同時他還提到:“高考語文閱讀題的選文范圍,將會遠遠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認知范圍。難度、深度、廣度,全面向學術級、向經典級看齊!只看《讀者》和《四大名著》,別說高考語文,中考語文都將應付不來!”
專家言論一出,就讓家長們驚慌不已。那么未來的中高考語文會難在哪里?
1.閱讀跟不上=做不完
如果閱讀能力不強,或者抓重點能力不強,那么在今后的中高考可能會吃大虧。比如每年高考的“全國卷II”,現代文閱讀、文言文閱讀篇幅大大增加,題目不多,但分值較重,耗時且易錯,如果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強,肯定既耽誤時間,又會做錯。
2.不積累古詩詞=重點變二本
從全國試卷中我們可以計算出,古詩詞在語文書卷中有34分左右,而北京試卷的文言文和古詩詞總分高達44分,加上名著閱讀和課外閱讀的分數,可以達到50分左右,整整占了總分的30%,相當于一篇作文的比例了,所以如果不重視文言文和課外閱讀的話也許會出大虧。
3.沒有海量閱讀=不會做
2018北京高考卷施行了微作文與大作文并行,微作文中提到了《紅巖》《邊城》《老人與?!贰都t樓夢》《吶喊》《平凡的世界》《論語》中選一個人物或細節按要求作答,分值占10分。大家都知道高考“1分之差”的意義,更何況這是10分。有人叫苦連天,有人覺得這是送分題,畢竟考綱做到了“說話算話”,而不會做的那群人,一定是不讀名著的人。
疑問二:“大語文時代”,怎么學習語文呢?
針對“大語文時代”的一些教學變化和孩子們迫切的學習需求,拳心同步旗下的小清泉大語文課程全面升級,結合部編本教材進行全新打造,全方位貼合學校教學步伐,讓孩子第一時間用上最好的課外輔導課程,秉承著“打造小學語文‘211’課程”的理念,把最好的課程帶給我最愛的孩子!